苏联时期的农业机械化现状(苏联农业机械化程度)
1、工业方面利用五年计划来贯彻偏向重工业的大规模工业化方针。农业方面实行农业集体化。斯大林之后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与戈尔巴乔夫相继进行改革,最后一位领导人的改革还直接导致苏联解体与东欧剧变的发生。
2、斯大林对社会主义的探索:(1)一国能否建成社会主义。斯大林认为,在俄国完全能够取得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领导苏联人民建成社会主义。这实际上是对列宁一国胜利论的发展。
3、第二阶段:列宁逝世后在斯大林主持下进行的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进程。起止标志:1925年12月召开的联共(布)十四大通过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主张优先发展重工业。决定把苏联从农业国变为工业国.这次大会,标志着有计划、大规模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时期的开始。
4、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1929-1937年。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的提出是在1925年12月,苏共第十四次代表大会上。斯大林代表苏共党中央提出了必须把国家变为经济上不依赖于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国的迫切任务。他强调指出:“把我国从农业国变成能自力生产必需的装备的工业国——这就是我们总路线的实质和基础”。
5、国内战争结束后,列宁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该政策表明俄国放弃了直接过度到社会主义的企图,在治理国家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仍没成功。
1、其次,苏联的农业和轻工业相对来说比较落后。这主要是体制问题。苏联自建国以后一直面临着很大的国防压力,最初的协约国14国武装干涉,到后来法西斯德国的入侵,以及后来与美国的冷战。所以苏联的国民经济是畸形发展的,有限的资金优先用于重工业尤其是国防工业,农业尤其是轻工业的投资长期不足。
2、①片面强调重工业,使轻工业、农业长期落后,农轻重比例失调;②片面强调产值和产量,造成产品品种单调、质量低劣、效益低下、资源浪费;③对小农经济的改造进度过快,损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影响了农业的发展,进而影响到整个国家经济无法有计划、按比例发展。
3、弊端:在经济建设中,片面发展重工业,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由于忽视消费品生产,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国家为了积累资金,从农民拿走的东西太多,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高;长期僵化地执行计划指令,压抑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越来越阻碍苏联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4、苏联称得上建设时期应该是二三十年代的斯大林时代吧。
5、从1917年十月革命开始,这个占世界陆地总面积近五分之一的国家,在不到二十年的时间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它以令人难以置信的速度,走完了欧美国家通常需要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才能走完的工业化路程。1932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苏联从农业国变成工业国。
1、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基本上实现了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国家工业化,增强了综合国力;(2)到1937年,苏联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全国基本上完成农业集体化,(3),一度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使经济高速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4)维护了苏维埃政权的统治。
2、这一时期,由于余粮收集制的弊端以及1921年苏俄的大面积灾荒,所以苏维埃政府改变了农业政策,即用市场的手段来提高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允许粮食自由交易。这种政策的影响是恢复了苏俄的农业生产,为苏联的工业化进程打下了一个坚实的基础。
3、年至1927年投入工业的资金为十亿卢布,三年后达到五十亿卢布。1937年,苏联的工业产量比战前增长了六倍多,工业产值超过英法德,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为卫国战争的胜利准备了物质基础。与20年代末、30年资本主义世界空前的经济危机相比,初步显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
4、和1928年相比,1937年苏联的人均食品消费和人均工业消费品量下降了3%-8%。工人需要付出超出常人的工作量,而且不能达到生产要求的会被处分,以至进行劳改甚至被枪决。
5、变化:发动了暴风骤雨般的农业集体化运动,在短短的两三年内建立起一整套由国家严格控制的集体农庄制度。原因:1927年底,苏联的社会主义大工业已有较大的发展,工业产值超过了战前水平。但随之也产生了工业化资金来源不足,农业发展状况与之不相适应等问题。
6、年-1928年,由于苏联国家规定的粮食收购价格太低,使得农民并不急于卖粮,于是粮食收购出现短缺。
1、苏联曾经有过三大经济政策。1918年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21年的新经济政策,1928年开始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直到1936年斯大林式高度集中经济政治体制形成。直到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时,即1928年,计划经济才算开始真正实施。
2、苏联计划经济的历史是一部厚重的篇章,始于列宁时期,通过托洛茨基的视角,其初期尝试与资产阶级合作,引入市场元素,但核心是计划调控,强调资本积累和剩余价值的利用。古比雪夫的计划编制虽重要,但权力斗争决定着经济政策的走向,列宁、斯大林、托洛茨基和布哈林的理论与实践各有侧重。
3、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确立于1928年,当时开始了第一个五年计划,这标志着计划经济的实质性实施。到1933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农业集约化和重工业的发展奠定了计划经济基本框架。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引入了“新思维”,逐步结束了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直到1991年苏联解体,计划经济完全结束。
4、年,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取得成功,接着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政权苏联。苏联经济体制采用了高度的全民所有制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长期优先发展重工业特别是国防工业,依靠高能耗、高原材料消耗、高人力投入、粗放型发展,在苏联建国初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并在二战中依靠军事工业取得了胜利。
5、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创造了五年计划经济这一反映社会主义经济规律的经济发展模式。1928年,苏联已经基本恢复被战争破坏的经济。斯大林同志不失时机地提出了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口号。这样苏联就在没有任何外援的情况下,凭着自力更生的精神开始了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经济建设。
6、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建立于1928年,从1928年至1975年大约50年时问,苏联经济发展的速度是非常快的。不管我们用苏联官方的统计数字,还是西方资料,都可以证明这一时期苏联经济发展的速度超过除日本以外的所有资本主义国家。而苏联经济发展的前提是“实现最大的社会公正”,在这一点上,资本主义国家更做不到。
1、~1937年,苏联先后胜利的完成了第第二个五年计划,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重点是发展重工业和国防工业。到1941年卫国战争前夕,苏联建成了一大批规模大、设备新、技术先进的大型工矿企业。苏联的钢铁、机械制造、电力、石油化工、汽车、拖拉机、航空、军事工业迅速发展起来。
2、年12 月俄共(布)“十四大”通过了实行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总路线,确定把苏联从一个输入机器装备的国家变成生产机器装备的国家。1926—1928 年,是苏联工业化的初级阶段。在此期间,一方面进行工业建设,另一方面探索工业化的道路,制定发展国民经济的五年计划。
3、年苏联成立。1924年1月列宁逝世。1925年12月,联共(布)“十四大”召开。1927 12月,联共(布)“十五大”召开,确立了农业集体化方针。1928年,苏联开始有计划地进行经济建设。1929年,一个规模宏大的拖拉机厂在斯大林格勒破土动工了。1932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苏联从农业国变成工业国。
4、而同一时期,资本主义世界工业产量比1913年仅增长43%。到1937年,苏联的钢产量达1770万吨,钢材为1300万吨,生铁为1450万吨,煤为28亿吨,发电量为365亿度。经过两个五年计划,苏联建成了六千多个大企业,建立起钢铁、飞机、汽车、拖拉机、化学、重型机械、精密仪器等部门。工业布局有了很大变化。
5、生3:到1937年,苏联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世界第二,成为一个经济实力雄厚的强国。生4:我在课外查找了一些资料:苏联从1928年到1955年,共实施了五个“五年计划”,使苏联走上了工业化的道路,成为了一个发达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