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定提高农产品种植面积(优化农产品种植结构)
1、水果种植方面,常平镇拥有9783亩的果园,其中荔枝和龙眼为主要品种,产量分别为97吨和475吨,杂果也有所贡献,水果总产值达到120万元。在水产养殖上,3698亩的水面养殖面积带来了1882吨水产品,产值1080万元,养殖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2、常平经济产业的发展历程与成就自解放初期以来,常平村的粮食产量显著提升,从每亩百斤增长到单产超过300斤。1958年至1960年,村里的副业逐渐兴起,包括生产点心、手工农具,以及螺丝制造,拥有30多名工人,年产量价值达到2万余元。
3、农业方面,常平实施科技兴农,重点关注荔枝、龙眼等优质水果的种植,同时发展蔬菜、水产和家禽养殖,推进农业现代化。2002年,水果种植面积12847亩,蔬菜8100亩,农业产业丰富,推动了城市化进程。作为交通枢纽,常平镇是珠三角的轨道交通核心,连接莞惠城际铁路和R3线,多个高速路在此交汇。
4、农业方面,常平充分利用资源,推行科教兴农,重点发展荔枝、龙眼等优质水果种植,以及蔬菜、水产和家禽养殖,推进“三高”农业项目,推动农业现代化。
5、此外,常平还是东莞市的经济重镇之一。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常平已经成为了一个现代化的工业城镇。该镇的工业体系完善,拥有众多的企业和工厂,涉及电子、制造、纺织等多个领域。同时,常平的农业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农产品丰富多样,为当地居民提供了丰富的食物来源。
加强农业农村人才队伍建设,重点培育一批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农业技术推广骨干人才、农村实用人才,大力培养新型农民。(二)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开始时间:1953 背景:三大改造完成,刚从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土地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果 第一个五年计划,是指我国从1953年到1957年发展国民经济的计划。 第一个五年计划 (1953年-1957年) “一五”成就:我国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任务基本完成。
十二五计划,也就是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全称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起止时间为2011-2015年。 规划编制工作大体包括前期调研、编制起草、论证衔接、审批发布四个阶段。
全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实施成果显著。自“十一五”以来,中央政府始终坚持将“三农”工作置于国家工作的重要位置,通过不断完善强农惠农政策、加大投入力度,使得农业和农村经济在面对自然灾害和国际金融危机等不利影响时,依然实现了持续稳定增长。
“十二五”规划的全称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十二五”规划的起止时间是:2011——2015年。规划的内容可分为十五个方面,具体如下: 强农惠农,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完善农村发展体制机制。
下杨柳河自然村当前面临的主要挑战包括农户农业科技知识的匮乏,他们主要依赖于传统的农业种植和养殖方式。农田水利设施的不足是一个显著问题,导致有效灌溉面积有限,农业生产深受天气条件的影响,过度依赖自然降雨,这使得农民的收成经常受到不稳定气候的威胁。
下杨柳河自然村位于平坝镇平坝行政村的半山区,坐落在镇东边,距离村委会和镇中心都仅有0.30公里。这个村庄占地59平方公里,海拔高度为1720米,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保持在100℃,年降水量达到1450毫米,为种植蔬菜和烤烟等农作物提供了适宜的环境。
针对这些问题,中杨柳河自然村的发展策略如下:首先,需要转变传统的粮食种植模式,向经济作物种植和经济林果发展,例如扩大烤烟、夏秋蔬菜和辣椒的种植规模,建设规模化生产基地,并注重科技投入,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使之成为新农村建设的有力支撑。
中杨柳河自然村位于平坝镇平坝行政村的半山区,隶属于该镇北部,与村委会和镇中心相距均为0.5公里。这片村庄占地47平方公里,海拔1720米,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约100℃,年降水量丰富,为1450毫米,非常适合种植蔬菜和烤烟等农作物。
杨柳河村以传统的农业生产为主。建国前家家户户种粮,饲养畜禽。建国以后,除了传统的粮食种植业外,村庄的果树、蔬菜、花生、棉花等经济作物的种植业也蓬勃发展起来。
工资性收入35万元,占总收入的9%,这部分收入主要来源于村民在村外的务工,表明村里劳动力市场的发展和村民外出务工的增加。据统计,全村外出务工的人员总数为180人,占劳动力的15%,其中17人在省内务工,5人则选择去省外发展,显示出村民们寻求更高收入机会的积极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