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建设与农业的关系(生态与农业总结)
中部生态脆弱地带生态建设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是当前我国农业发展领域的重要课题之一。此课题主要关注在生态脆弱地带,如何通过科学合理的生态建设措施,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生态与经济的双赢。
中部地区,处于东部平原和西部高原的过渡地带,地形复杂,生态环境脆弱,长期以来由于资源过度利用,自然生产力遭到破坏,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问题最为严重,是生态环境治理的重点区域。针对上述特点,参照全国土地、农业、林业、水土保持、自然保护区等规划和区划,将全国生态环境建设划分为八个类型区域。 (一)黄河上中游地区。
清镇市与全省其他喀斯特地区一样,是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在过去的发展中,用破坏生态获得基本温饱,导致了喀斯特地区普遍存在的问题:农业生态环境退化,农业基础差,农业生产水平不高;农村产业结构不合理;地域间发展不平衡等。
第一节自然特征与农业 位置:西北地区大体位于大兴安岭以西,长城和昆仑山—阿尔金山以北。 地形:西北地区的地形以高原和盆地为主,东部主要是内蒙古高原,西部高山和盆地相间分布。 气候和河流:由于距海遥远和山岭阻隔,西北地区气候干旱,河流稀少,且多为季节性河流,是我国内流河的主要分布区。
沙尘暴灾害与荒漠化问题2000年及随后几年我国北方地区沙尘暴灾害的加剧,引起各界对我国生态状况的广泛关注,也是政府增加生态建设工程投入的主要驱动因素之一。然而,近几年沙尘暴的加剧究竟在多大程度上说是人类活动造成的?或者在多大程度上与荒漠化有关?又在多大程度上说与气候波动有关?学者们的观点莫衷一是。
河谷农业(湟水谷地、藏南谷地) 主要农作物 小麦、玉米、长绒棉、瓜果等 青稞、小麦西北地区的生态环境建设沙尘暴的形成:西北地区由于干旱缺水,植被覆盖率低,经营管理粗放,超载放牧和盲目开垦,沙化面积逐年扩大是造成北方沙尘暴的主要原因。
1、积极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广泛采用生态农业技术,示范推广生态农业模式,改善和保护农业生态环境,推进生态经济全面发展。加强特色基地建设。广泛采用生态农业技术。示范推广高效生态农业模式。加强农业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加强土壤污染治理。
2、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工程,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原则。实施农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实施绿色畜牧养殖,治理畜禽养殖场污水粪便,实现资源化利用。以沼气池建设为纽带,带动养殖业、种植业和农村能源改革。建立农业信息化平台,提升农业信息化水平。
3、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综合整治山、水、田、林、路、村,提升农业生产条件,增强抗灾能力,保护生态环境,合理利用农业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构建生态经济循环体系,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
1、生态文明与经济发展是须臾不可脱离的。农村发展最主要的就是经济发展。根据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来考量“三农”问题,应知其不是微观问题,更不是简单的微观经济问题。“三农”一直就是关乎国家战略的宏观问题。
2、牢牢把握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这个制度保障,明确思路,深化认识,切实把各项工作做好做实;就要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统筹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加快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3、乡村振兴是以农村经济发展为基础,包括农村文化、治理、民生、生态等在内的乡村发展水平的整体性提升。
4、生态文明以人与自然关系和谐为主旨,在生产、生活过程中注重维系自然生态系统的和谐,追求自然――生态――经济――社会系统的关系协同进化,以最终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为目的,是人与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环视今日中国,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走科学发展之路,已成为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共识。
5、全面推进三农协调发展。通过促进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加快形成,统筹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动员全党全社会力量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后,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动乡村振兴。这一历史性变革旨在促进三农全面发展。
对。农业绿色是农业现代化、农业高质量发展已经成为农业创新、乡村振兴的新常态是生态文明的一个新路径。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新的阶段,即工业文明之后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
因而我们应该摒弃忽视自然的“人类中心主义”的发展观,人类改造和利用自然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因而要合理利用自然,优化空间结构,划定农业空间和生态空间保护红线,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自然岸线格局。培养公民环境意识,倡导绿色消费。
生态文明的重要载体是城乡融合促进社会化的生态农业和环保农村,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是实现绿色生产方式。21世纪之初中央强调三农问题“重中之重”,也已经提高到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这是中国自改革以来很有历史意义的观点。而2012年生态文明战略确立,则是引领国际潮流高度的战略转折。
必须把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总抓手,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加快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党的十八大报告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不仅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中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出明确要求,而且将其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一道,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这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发展规律和生态文明建设重要性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
生活方式,形成适度节制的物质消费观,减少甚至避免破坏环境,倡导有利于健康且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建立促进生态文明发展的体制长远考虑,将生态文明建设切实纳入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整体部署中。从国家层面,综合运用政治、经济、法律、行政和科技等手段扎实做好环境保护工作,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1、整体效益原理。根据系统观点,即整体功能大于各部分功能之和。生态农业要对农业生态系统结构进行优化设计,利用系统各元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反馈机制进行调控,从而提高农业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及其稳定性。生态位原理。生态位是一个物种所处的环境以及其本身生活习性的总称。
2、生态循环农业建设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整体效应原理:强调农业生态系统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具有自组织、自适应、自调节和自恢复的能力,需要考虑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以及系统与外界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从而实现系统的最优化。
3、生态农业建设的理论基础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整体效益原理:基于系统论,生态农业强调通过优化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利用系统内各元素间的相互作用和反馈机制进行调控,以提高农业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和稳定性。 生态位原理:每个物种都有其独特的生态位,即其生存环境和习性的总和。
4、物质循环再生,理论基础:物质循环。意义:可避免环境污染及其对系统稳定性和发展的影响。物种多样性,理论基础: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意义:生物多样性程度可提高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提高系统的生产力。协调与平衡,理论基础:生物与环境的协调与平衡。
发展生态农业有利于改善农业生态环境质量。此外,还可提高农产品的安全性,将农村经济常规发展变为持续发展,把环境建设和经济发展联系在一起,最大限度满足人们对农产品不断增长需求的同时,提高生态系统持续性的和稳定性,增强农业发展动力。
生态农业通过多级利用物质和能量,减少资源消耗和能源浪费,降低环境污染。 生态农业倡导生物防治方法,减少对化学农药的依赖,进而减轻农药对环境的污染。 生态农业的实施有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持生态平衡,为农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发展生态农业可以改善农村环境卫生。发展生态农业可以减少农化肥的污染。发展生态农业能够更好地保护森林植被。发展生态农业可以减轻大气污染。发展生态农业可以推动农业发展,引导农民增收。
发展生态农业能够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防治污染,维护生态平衡,固碳减排,提高农产品的安全性,变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常规发展为持续发展,把环境建设同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在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对农产品日益增长的需求的同时,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持续性,增强农业发展后劲。
生态农业是一种注重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模式,它强调保护环境、提高产量和质量的同时,维护生态系统的稳定。 这种农业方式尊重自然规律,通过模仿自然生态过程,促进农作物和杂草之间的自然平衡,减少对化学肥料和农药的依赖。
生态农业可以实现对物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减少对资源和能源的消耗,减少污染;生态农业提倡生物防治,能减少农药污染。生态农业,简称ECO,ECO是Eco—agriculture的缩写,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生态经济规律,因地制宜地设计、组装、调整和管理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系统工程体系。